切入出行市场,是美团点评的战略失误?
2018-07-19 10:54:22
  • 0
  • 0
  • 0

来源:DoNews专栏

作者:谢璞

3月份轰轰烈烈的美团打车,有些哑火,沉寂。

2017年,美团打车在南京长达一年的试运营,才有了今年3月上海的拓展,这样看起来进入出行市场的选择十分慎重,也符合王兴的风格。美团打车后,滴滴也做了外卖,4月份,美团点评以27亿美元价格收购摩拜单车。

用“高歌猛进”来描述3、4月的美团出行战略,再恰当不过,与彼时的喧嚣不同,当下的美团出行,是很寂然与萧瑟。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美团点评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另一件事是哈罗单车超越摩拜单车、OFO单车,领跑市场。

举着“eat better,live better”的旗帜,美团打车与摩拜单车完成了美团点评IPO故事的最后拼图——出行。从团购到外卖、酒店、电影票、机票,吞并大众点评,以及支付、金融、新零售,出行让美团点评的概念更为完整:围绕城市生活,打造城市居民的消费全平台。

Eat better有明确标的,live better却是个抽象的、可拓展的概念。

美团打车与摩拜单车,让美团点评的概念更为完整,也让它付出了代价。很沉重的代价。

美团点评的招股书中写到——“打造一家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成本高昂且需时”。美团点评招股书数据截止为2017年12月31日,美团打车与摩拜单车带来的运营影响与财务结果,并未体现,也有不少数据与事实,值得关注与推敲。

譬如,“我们在2018年4月收购的摩拜单车自成立以来已产生亏损。我们无法保证摩拜或我们整体业务再未来能获得盈利”。在可以预见的几个季度,美团点评还将继续亏损。

2017年,美团打车在南京试运营一年时间,体现在美团点评的财报数据:“司机成本由2016年的零元增至2017年的人民币293.3百万元”,一个城市一年时间,仅司机一项成本,增加了2.933亿元。除了打车之外,美团点评新业务成本从2016年的2.594亿,增长了325.1%至2017年人民币11亿元。

美团点评2016年-2017年,两年的销售成本分别为:餐饮外卖57亿、193亿;到店、酒店及旅游11亿、13亿;新业务2.594亿、11亿;按照2017年南京试运营数据参考,如果运营30座城市,美团打车将为这家公司带来近90亿的成本。

美团点评如果继续做出行,它应是餐饮外卖后,第二大亏损源。

现金对美团点评来说,是命脉。“我们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录得经营活动所用现金金额分别为人民币40亿元、人民币19亿元以及人民币3亿元,我们过往主要通过股东出资及发行和出售优先股的私募融资来满足我们的现金需求”——过去3年,美团点评一直靠融资造血。

过去三年,美团点评一直在亏钱。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亏损105亿元、58亿元、190亿元,经营净亏损分别59亿、52亿、29亿。亏损在收窄,再次投入出行市场,亏损扩大是必然的。

过去三年,美团点评的“交易用户激励”分别是39.3亿、26.2亿、42.1亿,2016年比2015年有所下降,原因是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2017年的激增,则是外卖补贴。以2018年美团打车的补贴来计算,第一周成交220万单,平均每单补贴30元,便是6600万元。从美团点评此前烧钱的经验和现金储备看,这样的补贴,不会持续。

如果停止补贴,数据下滑,显而易见。

极光大数据刚刚发布的网约车报告显示,在政策强制要求停止补贴后,美团的乘客、司机端日活都在大幅下滑。其中,乘客端的日活由补贴时的27.31万下降至16.05万,降幅达到41%,司机端的日活降幅则更为夸张,相比高峰时段下跌超过50%。

美团点评信奉“规模经济”与“平台效应”。从美团点评的业务来看,有几次重大战略转型:1、做美团外卖;2、并购大众点评;3、做出行,以及并购摩拜单车。

并购大众点评,是美团外卖能够崛起的关键,它让双线作战的美团有了战略腾转空间,集中资源、资金与精力,应付百度外卖与饿了么。事实上,2015年、2016年、2017年,外卖收入占比分别是4.3%、40.8%、62.0%——转折点发生在美团与点评合并之后。当然,美团外卖也拉低了公司整体毛利率,从69.2%下降到了2016年的45.7%、2017年的36.0%。

外卖的成功,带来了美团点评毛利不断降低,过去三年美团外卖毛利率分别是-123.7%、-7.7%、8.1%。我们不妨把美团点评与京东做个类比,美团外卖就如京东自营业务,按照京东历年数据来看,毛利率15%,是盈利红线。

摩拜单车将扮演美团外卖的角色。2017年,美团点评一共完成58亿笔交易,人均交易18.8笔,2015年、2016年,分别是10.4、12.9;美团外卖的成功增加了人均交易笔数;2017年滴滴交易笔数74.3亿,用户4.5亿,人均16.5单——从用户交易笔数频率来说,美团做出行,收购摩拜,势在必行,缺乏安全感之外,以战养战,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美团点评发展历程中,并购大众点评,是神来之笔。这是美团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并购,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美团也好、美团外卖也好,都是“入口”模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大众点评核心资产就是“点评”二字,互动性、内容、社区等,这是“网络效应”。大众点评、美团、以及美团外卖,三个APP间,账号、内容以及商家体系,可以贯穿联动,形成内部协同,但这与出行市场、摩拜单车,并没有太多互补,形成协同性的网络。

大众点评、美团两个APP上加上“美团外卖”的服务入口,或是在美团外卖APP上加入美团、大众点评的内容或服务模块,都是顺理成章的,三者面对的商家也是统一的;在美团APP上增加摩拜单车的模块,也是自然而然,这是给用户以一站式服务体验,美食酒店玩乐之外给予用户更多服务。

在摩拜单车APP上增加美团或美团外卖的服务模块,似乎就有些不自然。

美团点评的到店、酒店以及旅行业务毛利率从2015年的80.4%提升至2016年的84.6%、2017年的88.3%,与此同时餐饮外卖毛利率也从-123.7%提升至2016年的-7.7%、2017年的8.1%,证明了美团、大众点评、美团外卖三者的“网络协同”。吞并大众点评是美团的神来之笔,可惜了大众点评高管,因血性不足,被腾讯抛弃,给了敢赌的美团。

与此同时,美团点评新业务的毛利率从2016年的61.1%下降到了2017年的46.0%——注意,2017年美团出行仅仅是在南京一个市场试运营。倘若加上今年3月上海运营的数据以及摩拜单车的数据,接下来,美团点评新业务的毛利率还将继续下降,也会进一步拉低美团点评整体毛利率,甚至进一步扩大亏损:说到底,餐饮与出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消费场景。

餐饮领域,美团、点评、外卖三者,足以形成协同网络,共享技术、市场以及用户三个底层基础,做到“规模效应”;但出行市场,美团点评能够做到的,只有管理的协同,却没有用户端与商家端的网络效应——生活消费,可以成就平台,规模经济之外,还有网络效应,达成竞争壁垒;但出行,更多的是一个“工具”,只有规模经济,出行市场的壁垒,是运营,也在服务的深度。

滴滴也好,哈罗单车、摩拜单车也好,核心是资产运营,产业的纵深比拼。

其实,美团点评打58同城会比做出行胜算更高,58同城的业务更符合“ live better”的使命愿景,只不过,58同城只有100亿美元市值,滴滴估值高出58同城很多,打58同城是无法支撑起美团点评IPO的概念拼图。

近期,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Booking.com 5亿美金投资滴滴,双方将打通产品通道,滴滴用户可以在booking.com旗下的booking和agoda预定酒店,booking.com用户可以使用滴滴打车,双方合作将在全球进行布局。

与此同时,Booking.com在去年年底刚刚4.5亿美金投资了美团点评。

5亿美元对比4.5亿美元,美团点评也不能抱怨Booking.com的厚此薄彼,去年融资时,美团颇以这笔融资为荣,因为Booking.com同样是美团老对手携程的股东——去年Booking.com投资美团点评,导致携程股价下行。美团点评IPO前夕Booking.com投资滴滴,意味深长。

媒体将美团点评与王兴,形容成“携程+口碑+饿了么”等围剿美团点评,这不准确。准确说法应该是,美团、大众点评、美团外卖,在酒店领域围剿携程,在到店业务围剿口碑,在外卖业务围剿饿了么——美团点评在这一领域,是协同网络。主动权,在王兴,轻资产运营领域,他们有优势。

遗憾的是,这样的主动权,在出行市场,美团点评并不掌握。

5月26日,王兴发送了一条饭否,内容是“知难而退是聪明人做法”。这是否与美团出行近期的沉寂有关,尚未可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